风水的历史
风水学定义与历史
定义
风水学,又称堪舆、卜宅、相宅、图宅、青乌、青囊、形法、地理等,是中国古代的一门传统学说,旨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,特别是环境对人类健康、财富、事业、感情等方面的影响。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和优化居住环境的布局和位置,使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,达到“气”的流动和聚集,从而促进身心健康、运势和生活质量的提升。
历史
风水学的历史源远流长,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。以下是对风水学历史发展的简要梳理:
远古至先秦时期:
原始社会的人类为生存选择“近水向阳”之地,形成了最初的地理认知。
商周时期,甲骨文中已出现“卜宅”记录,《周礼》提出“相民宅”概念,周公营建洛邑时更以占卜定址,奠定了风水学“相地”的基础。
战国时期,司南的发明为方位的认定提供了准确的指示器。
秦汉时期:
风水学开始形成,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学的形成创造了物质前提。
秦代“地脉”观念盛行,秦始皇建阿房宫、修骊山陵,展现了高超的相地技术。
汉代《堪舆金匮》《宫宅地形》等著作问世,阴阳五行、八卦学说融入风水,形成“形法派”理论框架。
魏晋至隋唐时期:
魏晋时期,郭璞著《葬书》,首次定义“风水”,提出“藏风得水”的核心理论,被尊为风水鼻祖。
南北朝时期,地学发展出现了一本传世著作《水经注》。
唐代,佛教的广泛流布与道教的长生成仙之道影响了风水学的发展,使其迷信程度有所增加。同时,杨筠松将宫廷风水传入民间,创立江西“形势派”,与福建“理气派”并立,推动风水学体系化。
宋元时期:
宋代风水学融入儒家伦理,宋徽宗为求子命人改造京师地势,引发民间效仿。
这一时期,风水理论进一步发展、应用、成熟,风水著作大量面世。
明清时期:
风水成为皇权象征,明成祖按风水建紫禁城,十三陵由廖均卿选址。
清代设“国师府”,既寻龙脉又镇民运。
明清时期是对前期风水理论进一步发挥释义和理论验证总结的时期,官方和民间并举,使风水著作大量在社会和民间涌现。
近现代时期:
民国时期,风水学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,如孙中山的中山陵选址仍依风水。
新中国成立后,风水学一度被视为迷信而受到批判。
近年来,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,风水学逐渐得到科学视角的重新解读,发现其与环境学、磁场理论等现代科学有一定的关联。
文档于 2025-05-12 17:54 修改
踩一下[0]
顶一下[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