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生者气之聚,凝结者成骨,死而独留,故葬者反气入骨,以荫所生之法也。

ccccn@ 2025-05-03 未知 admin

盖生者气之聚,凝结者成骨,死而独留,故葬者反气入骨,以荫所生之法也。

乾父之精,坤母之血,二气感合,则精化为骨,血化为肉,复藉神气资乎其间,遂生而为人。及其死也,神气飞扬,血肉消溃,惟骨独存。而上智之士,图葬于吉地之中,以内乘生气,外假子孙思慕,一念与之吻合,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,萃其已散之气。盖神趋则气应,地灵而人杰,以无为有,借伪显真,事通阴阳,功夺造化,是为反气入骨,以荫所生之法也。

葬于吉地可使神气复归,借地灵人杰之力,荫庇后代。

1. 生者由气凝聚而成,死后仅剩骨骼。
2. 精化为骨,血化为肉,神气居中。
3. 死后神气消散,血肉腐烂,唯骨留存。
4. 吉地葬法能复归神气,凝聚已散之气。
5. 地灵人杰,借地气荫庇后代。

核心概念:1. 气的凝聚 2. 骨骼与血液的形成 3. 生命的起源与死亡 4. 吉地葬法 5. 反气入骨的理论

1. 气的凝聚: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。在文中,气的凝聚是指生命体的形成过程,即“盖生者气之聚”。

2. 骨骼与血液的形成:文中提到“乾父之精,坤母之血,二气感合,则精化为骨,血化为肉”,解释了骨骼和血液的形成过程,强调了阴阳二气的结合。

3. 生命的起源与死亡:生命起源于阴阳二气的结合,表现为“复藉神气资乎其间,遂生而为人”。死亡则是神气飞扬,血肉消溃,只剩下骨骼,“及其死也,神气飞扬,血肉消溃,惟骨独存”。

4. 吉地葬法:上智之士选择吉地安葬死者,目的是“以内乘生气,外假子孙思慕”,通过这种方式,希望借助天地灵气和后代的思念,使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宁。

5. 反气入骨的理论:反气入骨是指通过吉地葬法,使天地之气重新进入骨骼,恢复逝者的神气,达到“复其既往之神,萃其已散之气”的效果。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、阴阳、天地人三才关系的理解。

文档于 2025-05-03 11:57 修改

责任编辑:admin